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自行车见证城市变迁——评《一辆自行车》

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于发展壮大的城市来讲,给自行车留更多的空间,考验着城市建设的良心。 翻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老照片,不难发现城市的马路上,汽车是稀有之物,而自行车则随处可见。伴随

对于发展壮大的城市来讲,给自行车留更多的空间,考验着城市建设的良心。 翻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老照片,不难发现城市的马路上,汽车是稀有之物,而自行车则随处可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自行车逐渐被各种汽车代替。如今,在城市里想快活地骑自行车溜达一番,已经成为奢侈。今天马路边的一排排崭新的自行车,如其说是交通工具,还不如说是城市里的风景,或者是强身健体的器材。自行车,某种程度上成为我们往事与回忆的代名词。著名画家于大武先生的绘本书《一辆自行车》,以生动的图画和温馨的文字,还原了童年记忆中的“人间烟火”。 于大武1948年生于北京,从小在安定门内的小胡同里长大,他热爱绘画。《一辆自行车》作为绘本书,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的绘画风格:人物和场景的描绘简约而不简单,故事的讲述朴素而耐人寻味。 《一辆自行车》的故事是“白描式”的: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北京的四合院内,于大武的父亲某天带回一辆新自行车。在物质稀缺的那个年代,四合院内停放自行车格外显眼。带着好奇心,年幼的于大武在胡同里学车、练车,随即引发了小伙伴们的好奇之心。没多久,小伙伴们也一起学车、骑车,很是快活。但是有一天,他们不小心弄坏了自行车,于大武带着自责之心回家,然而父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默默地修车到很晚……这样的故事尽管平淡,但是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比如醇厚无声的亲情、质朴的邻里之情等等。 作为绘本书,文字内容在起着辅助性的作用,推动故事进展的,或者说冲击读者心灵的,则主要是一张张的图画。而每一张画的构图、色彩、造型、人物的表情再现,以及绘画风格的选择等等,都体现出画家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从《一辆自行车》的绘画风格来看,于大武删繁就简,以生动有力的线条、和谐自然的色彩、类似童趣的构图,再现了当年北京四合院与胡同中的沸腾生活。本书中的第一张图画,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全景展现了北京四合院的面貌。画面中,胡同里的孩子们在滚铁环、做游戏,而远处古旧的城墙,则让人想到这座城市曾历经的沧桑。 谈起自行车,我们会不约而同联想到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三五成群的少年,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呼啸而过”的疯癫。而本书中所讲到的主人翁们,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骑车技术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自行车,他们更多的是本能的好奇: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为什么能骑起来,并且不倒?对于这样的疑问,我在十岁左右也有过。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趁父母不在家,我经常偷偷地学着骑,我不记得摔了多少次跤。当我能熟练骑车时,自行车早已“伤痕累累”。我上初中的三年,每天都是骑车上学,不仅我是如此,其他同学都是如此,那三里多地的路程,至今印象深刻。 同样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北京被外媒誉为“自行车之城”,每当上下班高峰,数百万的自行车同时出现在马路上,如同“千帆竞渡”,颇为壮观。可是,如今的北京,还有上海、广州等等无数城市,俨然是“汽车之城”,骑自行车上街,并不那么顺畅。我并不是说汽车代替自行车多么令人沮丧,而是对自行车充满怀念。想必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们,和我都有同样的感受。坦白地讲,在现代交通工具中,自行车可谓最便捷、最便宜、最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逐渐淡出大城市的视线,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方面表明时代在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了,自行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挤,骑车已经谈不上多么便捷。 很多去过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很容易发现:很多城市当中,专门预留了宽阔的自行车专用道。越来越多的人们弃乘汽车和地铁,骑车上班,一来为了锻炼身体,二来为了低碳城市建筑付出实际行动。当前,我国很多大城市也纷纷仿效此举,且高声疾呼骑车的种种益处。为此,不少城市推出了规模不等的自行车赛,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加入骑行的行列。然而现实的矛盾总是摆在眼前:宽阔的汽车车道气势逼人,自行车道则越来越窄,显得相形见拙。骑行的快乐,我们只能在郊外、乡村才能感受。对于发展壮大的城市来讲,给自行车留更多的空间,考验着城市建设的良心。也只有如此,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理念,才能充分得到彰显。 对于发展壮大的城市来讲,给自行车留更多的空间,考验着城市建设的良心。 翻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老照片,不难发现城市的马路上,汽车是稀有之物,而自行车则随处可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自行车逐渐被各种汽车代替。如今,在城市里想快活地骑自行车溜达一番,已经成为奢侈。今天马路边的一排排崭新的自行车,如其说是交通工具,还不如说是城市里的风景,或者是强身健体的器材。自行车,某种程度上成为我们往事与回忆的代名词。著名画家于大武先生的绘本书《一辆自行车》,以生动的图画和温馨的文字,还原了童年记忆中的“人间烟火”。 于大武1948年生于北京,从小在安定门内的小胡同里长大,他热爱绘画。《一辆自行车》作为绘本书,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的绘画风格:人物和场景的描绘简约而不简单,故事的讲述朴素而耐人寻味。 《一辆自行车》的故事是“白描式”的: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北京的四合院内,于大武的父亲某天带回一辆新自行车。在物质稀缺的那个年代,四合院内停放自行车格外显眼。带着好奇心,年幼的于大武在胡同里学车、练车,随即引发了小伙伴们的好奇之心。没多久,小伙伴们也一起学车、骑车,很是快活。但是有一天,他们不小心弄坏了自行车,于大武带着自责之心回家,然而父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默默地修车到很晚……这样的故事尽管平淡,但是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比如醇厚无声的亲情、质朴的邻里之情等等。 作为绘本书,文字内容在起着辅助性的作用,推动故事进展的,或者说冲击读者心灵的,则主要是一张张的图画。而每一张画的构图、色彩、造型、人物的表情再现,以及绘画风格的选择等等,都体现出画家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从《一辆自行车》的绘画风格来看,于大武删繁就简,以生动有力的线条、和谐自然的色彩、类似童趣的构图,再现了当年北京四合院与胡同中的沸腾生活。本书中的第一张图画,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全景展现了北京四合院的面貌。画面中,胡同里的孩子们在滚铁环、做游戏,而远处古旧的城墙,则让人想到这座城市曾历经的沧桑。 谈起自行车,我们会不约而同联想到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三五成群的少年,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呼啸而过”的疯癫。而本书中所讲到的主人翁们,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骑车技术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自行车,他们更多的是本能的好奇: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为什么能骑起来,并且不倒?对于这样的疑问,我在十岁左右也有过。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趁父母不在家,我经常偷偷地学着骑,我不记得摔了多少次跤。当我能熟练骑车时,自行车早已“伤痕累累”。我上初中的三年,每天都是骑车上学,不仅我是如此,其他同学都是如此,那三里多地的路程,至今印象深刻。 同样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北京被外媒誉为“自行车之城”,每当上下班高峰,数百万的自行车同时出现在马路上,如同“千帆竞渡”,颇为壮观。可是,如今的北京,还有上海、广州等等无数城市,俨然是“汽车之城”,骑自行车上街,并不那么顺畅。我并不是说汽车代替自行车多么令人沮丧,而是对自行车充满怀念。想必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们,和我都有同样的感受。坦白地讲,在现代交通工具中,自行车可谓最便捷、最便宜、最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逐渐淡出大城市的视线,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方面表明时代在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了,自行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挤,骑车已经谈不上多么便捷。 很多去过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很容易发现:很多城市当中,专门预留了宽阔的自行车专用道。越来越多的人们弃乘汽车和地铁,骑车上班,一来为了锻炼身体,二来为了低碳城市建筑付出实际行动。当前,我国很多大城市也纷纷仿效此举,且高声疾呼骑车的种种益处。为此,不少城市推出了规模不等的自行车赛,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加入骑行的行列。然而现实的矛盾总是摆在眼前:宽阔的汽车车道气势逼人,自行车道则越来越窄,显得相形见拙。骑行的快乐,我们只能在郊外、乡村才能感受。对于发展壮大的城市来讲,给自行车留更多的空间,考验着城市建设的良心。也只有如此,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理念,才能充分得到彰显。

文章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网址: http://www.qcsyjs.cn/qikandaodu/2020/1214/682.html



上一篇:吊诡的旅程:公路片《后会无期》中的现代性想
下一篇:汽车销售公司的财务管理分析

汽车实用技术投稿 | 汽车实用技术编辑部| 汽车实用技术版面费 | 汽车实用技术论文发表 | 汽车实用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汽车实用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