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汽车实用技术》栏目设[05/29]
- · 《汽车实用技术》收稿方[05/29]
- · 《汽车实用技术》投稿方[05/29]
- · 《汽车实用技术》征稿要[05/29]
- · 《汽车实用技术》刊物宗[05/29]
国外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当前,全球 汽车 工业正面临着金融危机和能源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发展 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动力系统的新能源化,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在
当前,全球 汽车 工业正面临着金融危机和能源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发展 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动力系统的新能源化,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将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选择,都希望通过新能源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结合,破解汽车工业能源环境制约,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太阳能、电能等替代能源真正进入实用阶段之前,混合动力汽车因其低油耗、低排放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混合动力汽车分类及技术特点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混联式(串、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外接充电式(Plug-In)混合动力汽车四大类。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SHEV)是由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三大动力总成组成,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采用“串联”的方式组成驱动系统。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用发动机-发电机组均衡发电,电能供应驱动电动机或动力电池组,使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行驶里程得到延长。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是由发动机、电动/发电机或驱动电动机两大动力总成组成,发动机、电动/发电机或驱动电动机采用“并联”的方式组成驱动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力组合有发动机轴动力组合式、动力组合器动力组合式和驱动轮动力组合式三种不同的组合模式。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SHEV)是上述两种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特点组成的,是由发动机、电动/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三大动力总成组成。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力组合有动力组合器动力组合式和驱动轮动力组合式两种组合模式。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兼有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点,可以组合成更多种形式的混合驱动的驱动模式。
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是最新的一代混合动力汽车类型,即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增加了纯电动行驶工况,并且加大了动力电池容量,使PHEV采用纯电动工况可行驶一定里程,超过该里程就启动内燃机,采用混合驱动模式。
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
混合动力汽车具有油、电发动机的互补工作模式,具有省油、节能的优势。同时,混合动力系统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汽油车和柴油车来说,汽车尾气排放少,从而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因此,混合动力汽车具有环保、污染小的优点。
近年来,美、日、德等汽车工业强国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绿色新政,计划到2015年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日本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核心内容,并计划到2020年普及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下一代汽车”达到1 350万辆,为完成这一目标,日本到2020年计划开发出至少38款混合动力车、17款纯电动汽车。德国政府在08年11月提出未来10年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并宣称该计划的实施,标志德国将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动力电池成为各国政府在电动汽车领域支持的重中之重。美国总统奥巴马09年8月宣布安排24亿美 元 支持PHEV的研发与产业化,其中20亿美元用来支持先进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日本政府提出“谁控制了电池,谁就控制了电动汽车”,并组织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在2011年以前将投入400多亿日元用于先进动力电池技术研究,2010年左右新型锂电池将规模应用于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德国从今年起启动了一项4.2亿欧元的车用锂电池开发计划,几乎所有德国汽车和能源巨头均携资加入。国家的大量投入,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国际主要汽车制造商不断加强与电池企业的合作,以动力电池突破为核心目标的强强联合与产业联盟不断涌现,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各国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文章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网址: http://www.qcsyjs.cn/zonghexinwen/2020/0730/437.html
上一篇:“汽车下乡”重启,农村户口有福了!买哈弗H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将继续免征购置税
汽车实用技术投稿 | 汽车实用技术编辑部| 汽车实用技术版面费 | 汽车实用技术论文发表 | 汽车实用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汽车实用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