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汽车解说车载低压蓄电池的作用、构造及其工作

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车载蓄电池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部件,它是一种可重复充电的低压直流电源,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又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我们汽车上采用的是酸性蓄电池,它的电解液为硫酸

车载蓄电池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部件,它是一种可重复充电的低压直流电源,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又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我们汽车上采用的是酸性蓄电池,它的电解液为硫酸,极板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铅,因此也成为铅酸蓄电池。汽车装配蓄电池的目的主要是启动车辆,传统车启动发动机,新能源车启动高压系统。

并且,目前汽车上普遍采用的是免维护蓄电池,通常情况能够有效使用4年时间,在此过程中无需进行任何维护。

传统车上,车辆装有蓄电池和发电机两个供电部件,车上所有的用电设备均与这两个供电部件并联。当发动机运行的时候,车载用电设备主要由发电机供电,因此蓄电池的主要作用如下:

另外,蓄电池在整个电路中还相当于一个容量很大的电容器,不仅能够维持电压的稳定,还能吸收电路中的瞬时过压,保护电子器件不被击穿。

我们常见的车用蓄电池是由6个单格电池串联而成,每个单格电池的电压约为2V,6个单格电池串联刚好是12V。像我们常见的乘用车采用的是12V电压系统,因此选用一个蓄电池就可以了;而很多商用车采用的是24V电压系统,需要选用两个蓄电池。

不管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其采用的蓄电池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极板、隔板、电极液和壳体组成。

1)极板

极板是蓄电池的核心部分,电能和化学能的转化就是依靠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实现,而最主要的活性物质就是铅。

极板也分为正极板和负极板,是由不同的铅化合物构成。通常情况下,每个单格电池中,负极板会比正极板多一块。

2)隔板

在对蓄电池进行设计时,为了有效的降低电池内阻和尺寸,需要将正、负极板尽可能的靠近,而为了避免正、负极板短路,需要在正、负极板之间用隔板隔开。

隔板通常是由多孔橡胶或多孔塑料组成,目的是便于电解液能够渗透隔板。并且,隔板还具有耐酸和抗氧化的功能。

3)电解液

电解液通常是用硫酸和蒸馏水按照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电解液的纯度会对蓄电池的寿命和性能造成影响,因此对电解液的要求也比较高。

4)壳体

壳体的作用不用说,大家肯定知道,就是为了封装电解液和极板组。我们汽车上常用的免维护电池的壳体主要采用了聚丙烯塑料,具有很好的耐热、耐酸、耐冲击性能。

蓄电池的工作过程就是电能和化学能的转化过程,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1)放电过程

正极板具有正电位,约为2.0V;负极板具有负电位,约为-0.1V,正负两极之间就存在2.1V的电压。

当电池外围行车电路回路时,在电压的作用下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此时正极和负极的活性物质不断与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正负极上的铅逐渐转变为硫酸铅,电压也逐渐降低。

2)充电过程

充电时,蓄电池与直流电源连接,电池正极接电源正极,电池负极接电源负极。

此时电流流向正极,正负极上的硫酸铅逐渐还原成二氧化铅和纯铅,充电过程会持续到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完全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为止。

参考文献:

[1]杨生辉.汽车电工电子实用维修技能[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3:1-8.

文章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网址: http://www.qcsyjs.cn/zonghexinwen/2020/1028/636.html



上一篇:蓝牙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下一篇:银川地区九号电动车C60首份使用感受及实用小贴

汽车实用技术投稿 | 汽车实用技术编辑部| 汽车实用技术版面费 | 汽车实用技术论文发表 | 汽车实用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汽车实用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