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汽车实用技术》栏目设[05/29]
- · 《汽车实用技术》收稿方[05/29]
- · 《汽车实用技术》投稿方[05/29]
- · 《汽车实用技术》征稿要[05/29]
- · 《汽车实用技术》刊物宗[05/29]
技术标准落地 皮卡春天将至 | 中国汽车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皮卡行业再迎利好。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称,《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将于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定义皮卡技术标准的权
皮卡行业再迎利好。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称,《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将于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定义皮卡技术标准的权威性文件,《技术条件》不仅能够提升皮卡产品品质,规范技术要求,还为皮卡的管理、用车、政策制定提供了明确可行的技术参考。
明确皮卡多用途属性
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
皮卡,又名“轿卡”,诞生于美国,以多面手、超级实用而盛行,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和谋生工具,更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不同于美国市场,皮卡在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画风”。自进入国内市场以来,皮卡就被贴上了商用车的标签,并划归到轻型货车行列,在管理上与轻卡、微卡等同,因逐渐被各大城市“封锁”路权,皮卡在中国市场遭遇寒冬。
直到2016年,随着云南、辽宁、河北、河南四个省份进行皮卡进城解禁试点,国内拉开了皮卡解禁的序幕。此后,各地针对皮卡的禁令有所松动,同时中央层面也陆续出台放宽皮卡车辆管理和进城限制的政策和文件,再加上鼓励汽车消费相关措施的助力,让沉寂已久的皮卡市场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两年来,得益于“松绑”政策的陆续出台,国内皮卡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标准缺失、车辆属性不清晰,导致皮卡解禁的推行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部分车企为获取短期利益,将微卡、微面等车型改造成“非典型皮卡”,不仅破坏了市场良性发展,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条件》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记者了解到,此次颁布的《技术条件》明确定义了皮卡尺寸、载重、座椅间距、拖拽标定等技术标准,对皮卡在安全、环保、舒适性等方面也做出规范和要求;同时,把皮卡与微型货车、轻型货车做出明确区分,以“多用途货车”的身份独立存在,强调皮卡的乘用化和多用途属性。另外,标准还提出了“货箱顶部长度应不超过整车长度的35%且不大于1850mm”、“额定载质量不大于500kg”、“皮卡货箱应只有后栏板为可开闭状态”等详细要求,弱化了皮卡的货用功能,向M1类乘用车靠拢,以充分发挥皮卡客货两用的多用途车属性。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条件》还首次在拖拽牵引装置、电连接器、拖拽牵引要求等拓展功能指标上做出明确规范。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看来,《技术条件》在产品定义上更加精准,在技术要求上更加明确,在发展方向上也体现了皮卡乘用化的趋势,不仅对产品高标准、高品质发展起到良性互动作用,也有助于皮卡在产品、管理、需求上更加规范,避免市场上出现“擦边球”车型。同时,《技术条件》也是管理政策的基础支撑。标准实施后,皮卡在管理上无标准可依的情况将得到根本性改善,政策制定与执行层面也会更加准确。
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技术条件》的实施,处于“灰色地带”的劣质产品,将被彻底排除在皮卡行列之外,减少“钻空子”车企吃政策红利的可能性。另外,《技术条件》强调皮卡宜家宜商的属性,既保证了市场端日益增长的用车需求,又消除了超载车型带来的安全隐患,那些保留超大货箱、平底和三开重载设计的车型也将成为历史。
助力皮卡乘用化、高端化升级
“总体来说,《技术条件》的颁布,厘清并破除了皮卡市场‘混沌'的状态,为皮卡行业持续规范发展提供了助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海格皮卡销售公司相关负责人张铁军进一步说道,从单纯的“工具车”到“宜家宜商”多用途车,市场端对于皮卡的期待和需求不断升级。在强调皮卡乘用化和多用途属性的基调下,《技术条件》对皮卡的安全性、节能、舒适性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符合当下皮卡市场的发展方向。《技术条件》实施后,将进一步助推皮卡向乘用化和高端化进阶,同时为皮卡多元化场景应用提供有利环境,为建立中国皮卡文化价值提供先行条件。
当下,皮卡一直是以“生产资料”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随着利好新政的陆续出台,皮卡愈发呈现出乘用化、高端化的新特征。与之相应的,皮卡的泛户外、越野等需求也得到一定释放,国内皮卡产品多元化、用户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文章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网址: http://www.qcsyjs.cn/zonghexinwen/2021/1111/1276.html
上一篇:噱头or实用?长城汽车或将推出太阳能车顶
下一篇:没有了
汽车实用技术投稿 | 汽车实用技术编辑部| 汽车实用技术版面费 | 汽车实用技术论文发表 | 汽车实用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汽车实用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